医院概况

您的位置: 首页 公众版医院概况医院文化动态详细

成都市三医院呼吸科的五年飞跃

发布时间:2014-11-17 16:10 本文来源: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成都市三医院呼吸科的五年飞跃 
 
盖怡源 廖光华/文
    写在前面
 
    作为一名写了10多年医疗报道的作者,帮人求医问药是常事,每到秋冬季节,很多人就来咨询:哪家医院的呼吸科更好?如今呼吸道疾病患者很多,其中有很多疑难重症患者,为了自身健康安全,选择一家好的呼吸专科进行治疗在情理之中。
 
    但这的确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尽相同,根据疾病状况选择相对应的医疗机构才是科学的。不过,若要选择一个技术实力较为强势的医院呼吸科,还是有一些经验可循。本文讲述的成都市三医院呼吸科可以是一个范例,通过它5年的发展变化和它的人才结构以及新技术开展、疑难病症的处理、取得的学术成就等,就能辨别它是否是一个优秀的科室。
 
    最高级别奖项归属成都市三医院呼吸科
 
    高航只有32岁,但她已经站在了我国最高级别的呼吸论坛的冠军领奖台上。
 
    全国呼吸论坛,是由《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主办的,全国众多著名医院、医学院附属医院参与的呼吸感染领域大型优秀病例选拔与演讲比赛活动,自2010开始至今年已经是第五届。参赛选手是来自全国30多个城市各级医院的近2000名呼吸科医生,而评委则为我国呼吸病学界领域的权威专家教授。
 
    该比赛通过全国各个片区的预赛后,选拔出32名最有代表性的参赛选手进入全国的病例演讲比赛。而这病例,须是考验医生所在医院呼吸科技术实力的疑难病症,通过他们展现出来的这些疑难病症,将被编写成书,供全国的呼吸科医生作为临床治疗的参考。
 
    成都市三医院呼吸科派出的是32岁的医生高航,她从四川片区的比赛开始杀出重围,跻身全国呼吸论坛的比赛。“进入决赛的有北京协和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川大华西医院等等,都是国内一流的名院,很多人都没有料到成都市三医院的年轻医生会击败名院医生,成为最终的冠军!”该院呼吸科主任包勇博士说。
 
    高航所演讲的病例,是一名“肺隔离症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它是一种罕见疾病,极其容易导致误诊和漏诊,从而威胁患者生命。然而在今年上半年,当这名女性患者来到成都市三医院后,在常规治疗不见效后,他们敏锐地发现是肺隔离症合并真菌感染,于是立即与心胸外科配合,通过微创手术方式进行了病理检查,此后予以对症治疗,患者得以顺利康复。
 
    “文献资料显示,此种疾病全国只发现10—20例,而实际发病比这个数据要多得多,之所以发现少,就是因为被漏诊和误诊。”包勇博士说,对这例罕见病的准确诊断和治疗,“它考验的是呼吸科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专科鉴别诊断水平。”很显然,如果没有一个技术过硬的呼吸科团队,是没有办法做到准确诊断的,没有准确的诊断,就更谈不上治疗。
 
    高航是这名患者的主管医生,她杀出重围最终问鼎冠军,代表的是市三医院呼吸科的团队实力。
 
    但高航并非是市三医院第一个问鼎全国呼吸论坛的医生。在去年第四届呼吸论坛上,该院呼吸科医生梁秋萍也问鼎主题病例组冠军,她当时也仅有33岁。除了两次问鼎冠军,在总共五届比赛中,市三医院呼吸科就有4篇文章入选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肺部感染性疾病病例析评》一书,这也是临床实力的最好证明。“以前国内呼吸界很少听说成都市三医院,通过几届比赛,我们用实力让业内人士记住了成都市三医院的名字。”包勇博士说。
 
    “豪华阵容”开创出呼吸科的“黄金时代”
 
    在我国,呼吸道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死亡率也高。每到冬春季节,在各家大型三级医院中,呼吸科可谓一床难求。正是因为每家医院的呼吸科床位都紧张,所以作为普通的患者,他们无法判断哪家医院的技术实力更为强劲、诊断治疗更为精准。“在普通呼吸道疾病诊治技术看似趋同的时候,只有疑难重症的诊断和治疗才能证明呼吸专科的实力。”包勇博士说。
 
    在成都市三医院呼吸科的160张床位中,疑难重症所占的比例高于普通呼吸道疾病,肺癌、肺血管病以及有创气管插管等病人分布在相应专科的病区,近年来不少呼吸道重症患者已经意识到:犯病了,去市三医院才是安全的!
 
    然而,如果让时间回溯到7年前,情况却不是这样的。“那时候科室医生加护士有60多号人,但很多人都不想留在这个科室,为什么?科室发展不好,看不到前景啊!”包勇博士说,临床技术上没有突出的优势、学科发展上没有良好的进展,“医生所追求的价值成就,在于让包括疑难重症患者在内的每一个人能够从这里康复出院,但那时没有这样的环境。”因而,当时的团队留不住人,有的医生找到机会便断然离开。2008年,刚成为科室主任的包勇意识到,要给科室医生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让他们去实现自我价值。
 
    他们开始鼓励并派遣医生护士外出进修学习,并参加国际国内各种呼吸道疾病学术活动;他们开始引进各种新技术和新的治疗手段;他们开始投入地钻研业务并开展科研项目;他们开始对绩效进行量化考核鼓励医生努力为病人付出……通过前期积淀,从2010年开始,他们的临床水平就这样突飞猛进地变化起来,科室的病人快速增加。
 
    看的病人越多,技术就越好,这是“出产”好医生亘古不变的真理;看好的病人越多,医生越有职业成就感,这也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接触的病例越多,就越希望解决更困难的疾病,这更是医生追求自我价值的真理。市三医院呼吸科有了一个“做事业”的环境,人才便汇聚而来,截至目前,该科有1名博士后、4名博士以及若干个硕士,而且30多岁的年轻医生已经被培养成为中坚力量,从团队构成来看,这是一个很标准的“豪华阵容”。“我们医生的平均年龄也就30多岁,人才梯队非常好,不仅有技术,而且有冲劲,我们呼吸科已经进入了黄金时代!”科主任包勇博士说。
 
    用细分的亚专业解决别人难以解决的病症
 
    医生团队的阵容是否“豪华”,不是用学历说话,而是需要用服务能力说话。在服务能力上,常见病、多发病说明不了实力,而是要用疑难重症来印证。
 
    包勇博士说,他们作过详细分析:7年前,医院呼吸科住院最多的病人是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性慢支炎、哮喘和肺病。随着时间的推移,收治疾病种类开始发生变化,慢阻肺呼吸衰竭、肺癌、肺血管病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要证明技术实力,就需要更多地解决别人难以解决的病症。”
 
    积攒了能力的他们进一步向亚专业发展。结合疾病发展趋势,他们梳理出危害最大且治疗难度也大的亚专业:肺癌、肺血管病以及有创机械通气等,并为这些亚专业在相应的病区建立人才梯队。包勇说:“以前肺癌通常都是收入肿瘤科,但它是呼吸道肿瘤,只有在呼吸科,患者才能享受到从诊断到治疗的更专业规范的一条龙服务。”
 
    肺血管病也是如此。一些病人出现不典型的肺栓塞,由此埋下严重的生命隐患,而在呼吸科,专业的判断能让他们避免生命风险。包勇举了一个现实例子:一名老人出现胸闷、绞痛症状,她前往心内科诊治,检查发现心脏并没有问题,进一步检查结果发现,她是不典型肺栓塞。在该科医生的帮助下,她通过抗凝治疗,成功摆脱了潜在生命危险。
 
    “肺栓塞是非常危险的,特别是长期卧床的病人,最容易发生肺栓塞,一旦发生,就会危及生命。”及时帮病人发现肺栓塞并进行处理,这体现出市三医院呼吸科高超的专科水平。而这种及时发现肺栓塞病人,还依赖于市三医院的多科协作,比如,呼吸科与骨科一起在进行肺栓塞的预防,如今还和心胸外科等科室联合打造肺癌多科诊疗中心,“只要涉及其他专业的疾病,都在进行多科协作,资源的整合不仅让呼吸科变得强大,也让其他科室同时强大起来。”
 
    不能不提的是市三医院呼吸科的重症监护室。在成都中心城区医院中,市三医院是建立呼吸科重症监护室的3家大型三甲医疗机构(另两家是川大华西医院和省医院)中的一个,“我们呼吸科自己就能做有创的气管插管,而别的医院呼吸科往往需要在医院的中心重症监护室才能做,但那里没有专业的呼吸科医生全程照料。”包勇博士说,呼吸科如今危重病人多,就是因为他们能在这里找到安全感。
 
    从数据观察变化所带来的患者利益
 
    医疗尽管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科学,但有些道理却和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现象相通:一家餐馆长期门庭若市,那一定有令顾客们垂涎的菜品。医院的科室病人多而且重症病人多,那就意味着这个科室实力超群服务优质。市三医院呼吸科就是这样。
 
    最有说服力的是数据:该院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呼吸科全年的出院病人是1000多人次,而现在一年的出院病人是5000多人次,这是整个呼吸科的出院病人数量;抢救病人数量也许更能体现实力——2010年是1200人次,而如今是1600多人次;呼吸科重症监护室数据则显示,这里的平均住院日从去年的8.98天,下降到今年的7.04天,平均住院日的降低,说明技术手段的升级带来医疗效率的提高。
 
    市三医院呼吸科数据变化如此之大,从他们在新技术上的开展可一窥其中的奥妙:2010年开展微创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2011年开展肺癌介入治疗;2012年开展无创通气;2013年开展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技术;2014年开展无痛支气管肺泡灌洗术……这里能举到的例子仅是数十项新技术中的极小部分,每一项新技术的开展,都给患者带来了治愈康复的福音。
 
    最近5年,每年都能找到他们不断向前推进的里程碑事件:2010年呼吸内科二病区获评卫生部“优质护理考核优秀病区”称号;2011年呼吸科成为成都市医学重点学科;2013年被卫生部医教司授予“慢性气道疾病规范化管理培训示范基地”,并成为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在建项目;2014年按亚专业分病区管理,肺癌多科诊疗中心成立。
 
    在科研上取得的成绩,比如发表的大量专业论文、取得的科技进步奖等等,广大病患群体表面上看不到,然而这些成绩最终通过技术沉淀于对他们的治疗当中。但是,大家有必要了解的是,除了他们已经获奖的科研项目外,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包括自主科研立项10项、参与国际国内科研协作项目共5项,因为,这些科研项目,可能会拯救更多呼吸道疾病患者的生命!
 
    需要强调的是,市三医院呼吸科的发展,其实是该院发展的缩影。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成都市三医院呼吸科的五年飞跃
门诊就诊指南 出/入院服务 特色诊疗 医保服务 医院布局  常见问题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